中國茶行業改革開放40周年大事記

2019-01-15 13:34

u=1280748746,3196489624&fm=214&gp=0 (1).jpg


  1978年,改革開放如一聲春雷,喚醒了中國大地。40年改革開放,在這塊土地上的每一位中國人都深刻感受到了國家的巨變,茶行業也同樣經歷了變革。

   在種植端,從集體種植到茶園包產到戶再到公司+農戶;在生產端,從一家一戶的小作坊到龍頭企業集中生產加工;在流通端,從國營專賣到逐步放開,銷售主體也從國有企業轉為股份制;在消費端,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茶葉產品類型、銷售場景等也與時俱進。

   1984年國發(1984)75號文件《關于調整茶葉購銷政策和改革流通體制意見的報告》是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茶葉行業具有深遠意義的政策,也鑄就了今天中國茶葉行業民營經濟占主體的現狀。

   在這場跌宕起伏的改革歷程中,中國茶人寫下了不平凡的印跡,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今天,當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編輯部,梳理總結出影響中國茶行業的40年·40件大事,讓我們共同銘記歷史,再續中國茶產業輝煌篇章。

1978年12月

   1978年12月18日—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的核心議題就是討論將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1981年4月—5月

   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茶葉工作的通知》,明確茶葉是二類商品,必須堅持計劃收購并同生產單位簽訂合同。有調出和供應出口任務的省、自治區,必須保證國家下達的計劃。強調茶葉的收購、精制加工、調撥、收購標準由供銷合作總社歸口管理,出口茶葉加工標準歸外貿部門管理。

1981年9月8日

   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成立大會于9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出席成立大會。

1981年12月

   農業部經濟作物局在杭州召開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籌備會議。會議籌備成立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討論制定《全國茶樹良種審定暫行辦法》,并提出擬審定第一批全國茶樹良種的初步意見。

1982年9月

   臺灣中華茶藝協會在臺北成立,吳振鐸擔任第一屆理事長。

1983年1月

   商業部、財政部聯合向中央書記處、國務院報告有關茶葉產銷問題。報告認為:自1978年以來,我國茶葉生產連年大幅度遞增,由于內外銷跟不上,庫存增大。因此在努力擴大出口的同時,要重點轉移到擴大國內銷售上來。并從茶葉生產品種、開放市場、稅率調整、擴大出口、綜合利用五大方面提出了建議。

1984年1月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召開辦公會議,討論當前紅碎茶購銷中存在的問題并議定:紅碎茶出口虧損,不能長此下去,必須采取嚴格政策。會議后,財政部立即發出通知,自1984年3月1日起,出口紅碎茶實行退稅,暫定一年。

1984年3月

   商業部在北京召開關于全國茶葉銷售電話會議要求:擴大茶葉推銷,首先要把兼營茶葉店搞起來,建立專營茶葉店,副食商店要設立茶葉銷售專柜;要推動基層網點、農村供銷社、集體、個體戶賣茶,對茶館、飯店、酒樓、浴室等銷售茶葉的,按批發價格適當優惠;為擴大茶葉銷售,降低茶葉批發數量起點,鼓勵集體和個體戶到批發站購買茶葉。

1984年6月

   國務院下發國發(1984)75號文件,批轉商業部《關于調整茶葉購銷政策和改革流通體制意見的報告》。

1984年8月

   商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勞動人事部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商業(供銷)、工商行政管理、勞動人事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允許經營茶館、茶攤的集體單位和個體戶以及經營或兼營小食品的單位,也可以兼營茶水。

1984年9月

   商業部在湖北召開全國茶葉流通體制改革會議。

1984年11月

   農牧漁業部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在福建廈門召開會議,對各省報審的品種進行審定,認定全國30個品種為全國茶樹優良品種。

1985年5月

   為推動名茶生產,提高質量,增加農民收入,農牧漁業部農業局與中國茶葉學會在江蘇南京舉辦全國名茶展評會,共評出11個全國名茶,16個部級優質茶。

1987年5月

   吳覺農主編的《茶經述評》一書,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

1988年2月

   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和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規定》。

1988年6月

   臺灣大學教授、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理事長吳振鐸訪問大陸。

1989年3月

   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在浙江杭州成立。

1989年6月

   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委托國家測繪局測繪科學研究所繪制并出版《中國茶葉產區圖》。

1989年9月10日—16日

   商業部、外貿部等有關單位聯合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首屆“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

1989年

   據海關統計,1989年,我國茶葉出口數量達到20.46萬噸,為歷史最高出口水平,居世界出口量第二位。

1990年12月

   國務院下發(1990)70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對外貿易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其中提到改善出口商品的計劃、配額和許可證管理,聯合統一對外。茶葉列為一類出口商品,由指定的一家或幾家專業總公司統一經營、統一管理。

1991年4月

   中國首座茶葉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正式開館。

1995年5月

   “茶藝師”首次被正式列入勞動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

1996年12月

   國務院批準國家經貿委、對外貿易合作部、國內貿易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農業部五部委關于《改進茶葉出口管理、促進茶葉生產發展的報告》。

1998年7月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頒布《茶葉出口經營管理辦法》。

2000年11月

   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實施“大茶業”戰略,對系統內的優質資源和資產進行重組,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2年11月

   勞動部批準實施《茶藝師國家標準》。

2005年9月

   首屆國際茶業大會暨茶·咖啡展在杭州召開。

2006年

   中國茶葉產量突破100萬噸大關,成為世界第一大產茶國。

2006年

   國家取消茶葉出口配額管理,全面放開茶葉出口經營權。

2007年

   茶葉行業“QS”食品生產許可證開始執行。

2008年

   大益拿下央視黃金段廣告,中國茶企品牌意識覺醒。

2008年

   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巨幅“茶”字。

2010年5月—10月

   第41屆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行。聯合國館展出中國世博十大名茶。

2012年

   全國第一部為發展茶產業而專門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福建省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正式實施。

2013年

   農業部出臺《關于促進茶業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

2015年

   茶企搶灘登陸新三板。

2016年11月

   農業部下發《關于抓住機遇做強茶產業的意見》。

2017年5月

   由農業部和浙江省政府主辦的首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發去賀信。

2017年

   農業部首次代表國家為茶定制宣傳片《中國茶  世界香》并牽頭成立中國茶產業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