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歲的中國茶飲方式何時會革新?

2019-01-15 13:30

每年的開始,圍繞行業發展媒體都要有個“展望”“預測”的開篇。2019年,茶行業的發展任務很多很艱巨。業內資深人士列出了2019“十大關鍵詞”,位居前列的是“產量”“庫存”“消費”“結構”,可以看出事關產需平衡、擴大消費的每個關鍵詞背后都是一場攻堅戰。

   一些行業協會也發出自己的聲音,從國際國內大市場入手,為行業分析把脈。分析認為:世界茶葉產大于銷的矛盾依然突出,而世界茶葉產量增長的主要來自于中國與印度。因此,改善供需矛盾,除了要提高茶葉消費量外,產茶國應當適度控制茶園的種植面積。

   顯然,如何擴大茶葉消費是2019年乃至今后的一個核心,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牛鼻子”。

   那么,我們該怎樣看待茶葉消費升級這個問題呢?

   請隨我到國家博物館看看吧。

能讓這249萬人喝上熱茶嗎?

   作為參觀者,也作為媒體記者,我先后兩次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出于茶媒體人的本能,我仔細觀察發現,整個展覽看完一般需要兩到三個小時,這期間人們不一定饑餓,但幾乎所有人都需要補充水分。國家博物館也充分考慮到了這個剛性需求,在每層均設有多處免費飲水點:一排排的飲水機,碼放如山的純凈水。記者體驗了一下:除了人太多,飲水機熱水有時供應不及外,實在是很貼心了。

   新華社報道,從2018年11月13日開展以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展覽的人數,截至1月7日累計達到2497540人次。兩次參觀之后,“不到兩個月時間、249萬人”與“六大茶類、數千個品種”這兩組數字在我腦海中翻騰沖擊:一邊是這么龐大的人群、明確的需求,一邊是這么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茶類,但為什么當消費者出現時,茶缺位了?

   這個參觀人群除了低齡幼童外,幾乎都是茶葉的合適消費、服務人群。按一半人愛喝茶的保守比例算,每人喝一杯計,展覽開展兩月來,至少可以消費220萬杯!也是中國茶葉的220萬次推廣!有人肯定會說:國家博物館不會讓茶企業作為贊助商把茶葉與茶水送進去的!對這個疑問,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假設——國家博物館采購方便、快捷、安全的茶水來供應和服務249萬人,請問目前中國茶企業有哪一家、哪款茶品能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再來研究這個假設——它的出現前提是真實的,并且會是大概率事件!第一,國力在增強,國家公共服務在逐步提升。這個40年一遇的大型公眾展覽,國家博物館提供純凈水供應就是明證。第二,從安全和衛生角度出發,瓶裝茶飲料無法滿足這個場合需要,而個人自帶的液體又不適合入內。第三,記者現場隨機“采訪”的觀眾表示:幾個小時的參觀中如果能喝上熱茶,當然非常棒!作為世界第一茶葉生產和消費國,為什么不能隨時隨地喝上茶呢?

   分析下來,我相信人們會認可這個結論:之所以茶水沒有出現在國家博物館,是茶本身的供應殘缺造成的“短缺”!之所以這220萬杯茶水的消費沒有實現,完全在于茶產業自身供給側不給力!

600歲的中國茶飲方式  何時會革新?

   按照一般公認的結論:茶葉發源于中國。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變于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消費國,從數千年歷史看,中國茶葉的消費遵循了越來越簡便的規律。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闭叫蓟适也辉傩枰獔F餅茶,民間已經流行的散茶成為絕對主流而延續至今;這道詔令也是人們喝茶方式的分水嶺,比唐宋煎煮、點茶更簡便的原葉沖泡從此大行天下。

   事實上,朱元璋的罷團茶詔令是順應歷史、適應經濟和方便生活的“追認令”。因為符合這背后的經濟與消費規律,所以影響到今天。如果從1391年算起,這個變革詔令已經過去628年了,朱元璋地下有知的話,他一定會疑問:600多年了,為什么中國茶飲方式基本不變呢?難道今天喝茶方式不需要新的變革嗎?

   我姑且把它稱為中國茶的“朱元璋之問”,要回答這個設問并不容易。原因在哪里?

   朱元璋當年的詔令是通過皇家采購改變了上游供給側,進而改變下游消費,并順應便捷潮流成為引領600多年的“潮流范兒”。

   為什么我說249萬參觀者隱藏著220萬杯茶而不是8800千克茶(按每杯需要4克茶葉計算)呢?除了用“杯”形象、明了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從朱元璋時代開始的散茶與茶水之間,茶葉從產品、甚至消費者采購回家的商品到完成消費之間,還隔著一個巨大的鴻溝:把茶葉變成可以喝下去的茶水,看似簡單,但受各種制約。從茶葉到口中茶水這半米的距離,咫尺之遙,我們卻走了600多年,但至今基本沒有實現質的飛躍!

   這個跨越為什么難?因為這是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跨越!是從傳統農耕生活向現代商業生活的跨越!是從生產導向向市場導向、消費導向的跨越!

   這個咫尺之遙的跨越如果不實現,中國茶產業供給側改革就不能算完成任務!

供給側改革  首先要改我們的頭腦!

   供給側改革已經提出好幾年了,但在茶行業動靜并不大。根子在哪兒?在我們陳舊僵化的頭腦!

   提到供給側改革,我們最早是從離臀部最近的馬桶圈開始體會、領悟、覺醒的?;蛟S因為屁股能夠指揮腦袋,在工業品領域供給側改革高歌猛進。茶葉領域是因為工業化落后所以供給側不給力嗎?錯!是因為頭腦落后,才導致工業化落后,才導致供給側改革滯后!

   249萬人喝不上熱茶?是中國缺茶嗎?在這個明晰的消費群體面前,六大茶類、十大名茶、數千品種都到哪里去了?

   249萬人喝不上熱茶?是中國缺相關的技術嗎?在“偉大的變革”展覽中大家看到中國已經九天攬月五洋捉鱉,難道造不出供應490萬人茶飲的機器設備?

   249萬人喝不上熱茶?是缺干這件事的錢嗎?這個問題今天的中國人好像都不屑回答了。

   所以,勇敢地承認吧:唯一的癥結就出在我們的思想觀念上!

   國家博物館的所見所感讓我認為,2019年行業的主題詞不論是10個還是100個,“供給側改革”是核心,是關鍵!如果把這個“牛鼻子”抓住了,消費就上去了,產業結構也理順了,茶園開采率問題、庫存問題、企業銷售問題、茶農效益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如果有人問我,2019年供給側改革任務有哪些?我的答案是:第一,改變觀念,千方百計擴大消費。這是統領性工作。

   第二,進化觀念,從大眾生活、方便快捷改造我們的茶人、茶企、茶產品。

   第三,創新茶品與服務。傳統原葉茶從朱元璋時代開始已經過去600年了,需要更新換代了!茶飲料產業無法滿足市場的新需求。還以大型公眾活動的茶產品服務為例,大型社會文化、體育、演藝活動,每年全國各地要舉辦很多,這些目標人群集中的區域,都是茶產業需要關注并滿足的新領域。而這個領域的開拓一定會極大推動茶產業的工業化、規?;?、標準化。說回到那249萬人的飲茶話題,如果有茶飲料企業能夠開發出移動式大型供茶設備,我相信一定會有市場!

   第四,供給側改革需要膽識和真功夫。動在供給側,根在消費端。有人會說:外國人喝咖啡,也沒見他們把咖啡端進運動場。問題就在這里——外國人沒做到的我們就不能做嗎?事實上,從二戰時英國政府為鼓舞士氣給每輛坦克配備煮茶器就可以看出來,只要動力足夠大,需求足夠硬,供給側會變著花樣讓“上帝”滿意的!

   談論2019年時,人們不約而同用上一個詞——難!但我們的經濟發展仍處于戰略機遇期。具體到茶行業,改革進入深水區,沒有難就不叫深水區;市場難,但頭腦不能畏難。

   從供給側改革入手,一定能蹚出一條寬廣之路、提升之路!    

806fbef7e38a4bb9b534e715e2592c54_th.png